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4月30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的事件,重点介绍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的工作情况。包括团队成员如裴晓燕对遥测数据的精准处理、付春慧在降落伞加工方面的努力以及包文龙在回收现场的工作等,展现了整个团队为了神舟十九号成功着陆所做出的贡献。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智慧与辛劳的结晶。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电脑屏幕上不断出现实时传回的遥测数据。裴晓燕动作娴熟地敲击键盘,调出历史数据进行细致比对。在旁人看来,这些不过是一堆普通数据,可在她眼中,这些数据就如同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电路原理图”。她深知,“不但要对测试数据进行横向、纵向以及联合比对,而且要把测试数据的变化趋势、因果关系结合起来深入研判,要清楚地掌握每一个产品的状态,对于测试数据必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回收着陆是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决定着飞行任务的最终成败。裴晓燕表示:“我从事回收着陆分系统电测工作已经10多年了,这么长时间一直和数字打交道,都已经习惯了。但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都能深刻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为了保障航天员能够平安回家,她强调“必须一次就做对,因为只有100分才是合格的”。
降落伞是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中的关键产品之一。神舟十九号的主伞面积非常大,达到了1200平方米,是由1900多块伞衣拼接而成的。当它全部展开的时候,能够覆盖相当于3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面积,拉直长度将近70米,长度足以横跨一个足球场。这一降落伞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更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的重要依托。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而且关键控制环节众多,所以从加工、包装到装配,都只能依靠手工操作。
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对于加工的要求极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确保主伞所有尺寸的一致性,这是让团队最为头疼的一个难点。付春慧是降落伞加工“女团”中的一员,她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功保证了96根径向带加工后的线迹松紧度保持一致,并且每一根的长度也相同。当她在手机直播中看到那朵红白相间的“伞花”顺利绽放的时候,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她兴奋地说道:“航天员是用我制作的伞安全回来的呀!”
和电视或者网络直播那种全视角观看不同,在东风着陆场待命的回收试验队员包文龙什么都看不到。他只能依靠对讲机里不断传出的诸如“10千米通”“主伞已打开”“6千米通”等关键指令,来感受飞船着陆前的状态。
包文龙表示:“对我来说,神舟十九号飞船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我从单机产品交付、降落伞组件包装、伞舱内产品装配,到分系统出厂、发射场、回收场等全流程参与的第一艘飞船。”当神舟十九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的那一刻,包文龙和其他队员立刻出现在落点周围,他们要做一系列工作,比如将舱内的伽马源取出并封存,插上火工品短路保护插头,完成返回舱信标信号准确度确认,将舱内电源断电,进行相关载荷交接等。到这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处置(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从降落伞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每一针脚的缝纫;从螺丝钉的安装,到每一项数据的测试,这个回收“铁军”将自己的青春融入到护航的坚守之中,而这种坚守也成为了代代传承的精神。每当“神舟”平安归来的时候,他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念道:“又顺利完成一艘飞船,继续加油。”
本文总结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背后,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各成员的工作与贡献。裴晓燕的数据处理工作、付春慧降落伞加工的努力以及包文龙在回收现场的工作等,体现出整个团队在载人飞船回收着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传承的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