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钓台背后的隐士严光与“一字师”佳话

浙江桐庐富春江畔钓台的来历,它是为纪念东汉隐士严光而建。严光与刘秀曾是好友,刘秀称帝后严光拒官隐居富春山,后人将他钓鱼处取名“子陵滩”。范仲淹建祠堂写记文,一穷书生李泰伯建议他将文中“先生之德”的“德”字改为“风”字,范仲淹虚心接受并称其为“一字师”,还举荐了他。

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钓台”。这一钓台的存在,是后人为纪念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严光所建造的。严光,字子陵,籍贯为会稽余姚(现今的浙江余姚)。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扬,与刘秀是极为要好的同窗。那时的刘秀身份低微,常常以能够与严光结交为骄傲之事。后来,刘秀起兵反抗王莽政权,严光积极地表示拥护。更始三年(25年),刘秀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然而,严光并没有去找这位老同学叙旧,更没有借此谋取职位,反而是隐姓埋名,躲进了富春的深山之中。刘秀经常会想起老同学严光的才华,于是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前去寻找,最终硬是把严光请到了京城洛阳。刘秀见到严光后十分欣喜,就像往昔一样,白天与他同桌进餐,夜晚和他同榻而眠。两人尽情畅谈古今的兴亡得失,深入讨论治国安邦的方法。刘秀一心想要邀请严光辅佐朝政,于是封他为谏议大夫。可是,严光生性淡泊名利,对于功名利禄丝毫不为所动,坚决不肯接受这一职位。没过多久,严光就辞去官职,离开洛阳,来到桐庐一带隐居,常常在富春江上垂钓。后人因为仰慕他的高尚品德和高雅情操,把他钓鱼的地方命名为“子陵滩”,并且还建造了“钓台”。北宋时期的名相、政治家范仲淹,出于对严光的崇敬之情,在仁宗年间于“钓台”的旁边建造了一座祠堂,并且亲自撰写了《严先生祠堂记》这篇文章,打算雇佣工匠将文章刻在石头上,从而流传后世。文章的末尾用了四句诗来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虽然擅长诗词文章创作,写过如《岳阳楼记》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没有丝毫的高傲态度。他虚心地把这篇文章拿给许多文人墨客看,邀请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只有一位名叫李泰伯的穷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向范仲淹提出建议说:“范公这篇文章博大精深,辞藻华丽,确实是一篇上乘之作。我看有一个字还值得推敲,将‘先生之德’中的‘德’字改为‘风’字,您觉得如何呢?”范仲淹听了之后,仔细地品味了一番,发觉“风”字确实要比“德”字好很多。这个“风”字不仅含义更加深刻,而且音节也更为响亮,更能彰显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他不禁连忙站起身来,拱手向李泰伯表示感谢,说道:“改得好,改得好,先生您可真是我的‘一字师’啊!”后来,范仲淹依据李泰伯的才学,举荐他成为试太学助教。

本文总结了桐庐富春江畔钓台的由来是纪念严光,讲述了严光与刘秀的故事,重点讲述了范仲淹写纪念严光的文章,李泰伯提出一字修改建议被采纳,范仲淹称其为“一字师”并举荐他的故事,展现了严光的高风亮节、范仲淹的虚心等品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26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