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指责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损害世界,要求中国削减出口等,本文旨在剖析其言论的荒谬之处,阐述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舞台上,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经济。他大放厥词,称中国现行的经济模式过度依赖出口,还言之凿凿地表示这种模式“损害了世界”,进而提出中国需要进行“重新平衡”。并且,他还打着“合作”的幌子,表示中美两国可以在中国削减出口、美国加强本土制造业的基础上达成所谓的“大协议”。这一番言论乍一听似乎有理有据,可仔细一琢磨,简直荒谬到了极点。
贝森特宣称中国出口太多而消费不足,然而这完全与事实背道而驰。中国外贸依存度在近年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地降低。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近期发布的文章指出:“中国在21世纪初能够实现出口导向型增长和投资,是因为其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如今,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法再依赖出口实现持续增长。”实际上,美国能从中国制造业振兴中借鉴的真正经验,是要坚持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并持续鼓励创新,而不是依赖关税壁垒或者单纯追求出口增长。
当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引擎。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这哪里像贝森特所说的“中国经济正越来越远离消费驱动”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出口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越发明显。自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中国构建起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打造出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的光伏、风电、电动车等产业的出口正在为全球绿色转型助力,尤其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绿色转型的解决方案。
美国进口中国商品,这一行为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和利润,推动了美国产业的升级,也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贝森特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责任归咎于他国的出口,这是违背经济常识的。美国制造业出现空心化,是长期金融资本化、产业外包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美国的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发展,是因为中国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庞大的市场。中美货物贸易差额既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两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格局所决定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扩大进口。自2018年11月开始,每年都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国家的数量以及意向成交金额都在逐年增长,累计意向成交金额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为18.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进口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中国始终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国际合作的“稳定器”。贝森特炮制所谓的“中国经济失衡论”,其本质就是想让中国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背锅。真正需要“重新平衡”的不是中国经济,而是美国的心态。美国与其纠结于所谓的“贸易失衡”,不如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其挥舞关税大棒,不如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来应对全球挑战。只有摒弃“美国优先”的傲慢态度,才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的利益,更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希望所在。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中国经济的指责毫无根据。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下降,消费成为重要引擎,出口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是自身问题,中国还积极扩大进口。美国应正视自身问题,摒弃傲慢与中国合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