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这个适合运动的季节里,回顾古人丰富的春日运动,如蹴鞠、秋千、捶丸等。这些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玩法,并且通过校园推广、非遗保护和创新传承等方式在现代再度流行起来,体现了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微风轻拂,春天带着满满的活力与生机来临,这正是运动的绝佳时节。回首往昔,古人的春日运动可谓多姿多彩,蹴鞠、秋千、捶丸等运动如同繁星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运动不仅仅为我们留下了趣味横生的历史画面,更是成为了连接古今文化的重要纽带。先说蹴鞠,它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那可是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足球运动雏形呢。“蹴”表示踢、踏,“鞠”就是外包皮革、内填动物毛发的球。在唐宋时期,蹴鞠是春季很流行的节令活动,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2004年,临淄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蹴鞠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蹴鞠和现代足球有很多不同之处,它用的球比现代足球更小巧,弹性也更足。汉代时,蹴鞠多是实心球,制作材料以动物膀胱或其他皮革制品为主,内部填充毛发、芦苇花等轻质材料。到了唐宋时期,工匠用8片或12片尖皮缝合拼接成圆形球壳,再用动物膀胱做内胆,充气后的球既结实又轻巧,和现在的足球很相似。蹴鞠的玩法多样,有类似花式足球的“白打”,还有竞技性较强的“单球门蹴鞠”。在“单球门蹴鞠”比赛中,每队3人分列球门两侧,球场中央竖两根三丈高的球杆,球杆之间拉起横幅,中间裁出直径约一尺的圆洞,也就是“风流眼”。比赛开始后,左边队伍先开球,把球穿过“风流眼”踢给对手就能得分。对手接球后,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通过“风流眼”把球踢还给对方也算得分。球不落地比赛就继续,一旦落地就清算分数,分数高的队伍得一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蹴鞠感兴趣,临淄区举办的“黄河大集”活动设置了蹴鞠体验区,一周就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来体验。为了更好地传承蹴鞠运动,李伟鹏走进当地学校传授知识和技巧,还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进行表演,向世界展示蹴鞠文化。再看秋千,古称“千秋”,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后来才改为“秋千”。《荆楚岁时记》里有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在古代,清明节也被叫做秋千节,可见古人对春日荡秋千的喜爱。秋千流传至今,样式从最初的树枝彩绳逐渐演变成绳索踏板,还衍生出牌楼秋、天平秋、八卦秋、熊跌膘、竹竿秋、线轮秋等多种形态。在陕西省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这里以秋千文化闻名,有着传承了200余年的“牌楼秋千”“天平秋千”和民俗活动。司家村古称南孟屯,曾是潼关驻军的后裔聚居地。清咸丰年间,村民为庆祝屯田丰收,用军帐绳索、辕木搭起简易秋千。现在这里的秋千习俗既是春耕的祈福,也是对祖先的缅怀。2009年,司家秋千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司家秋千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第十一届山花秋千展示会”并获得金奖,华阴市也因此被授予“中国秋千文化之乡”的称号。每年秋千节期间,司家村举办祭祖仪式、秋千比赛、秧歌表演等活动,还办起秋千竞技赛、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吸引年轻人参与。村民们穿着特色服装,在锣鼓声中活动,秋千架前热闹非凡,游客众多,给村民带来了收入。还有捶丸,“捶者,打也;丸者,球也”。它源自唐代击鞠(马球)和步打球,传到宋朝逐渐演变成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名称也变为捶丸,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宫中捶丸的场景。捶丸对场地要求不高,在郊野地或者自家庭院,挖几个球窝,插上标志,就是一块临时球场。比赛时球员在各自确定区域开球,轮流击球,每成功击球入窝就可得一筹,比赛结束时筹数多者获胜。在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捶丸球场,学生们身着汉服或运动服饰进行捶丸活动。不少学生刚接触捶丸时觉得它像现代的高尔夫,但捶丸的历史更悠久。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介绍说,平顶山是捶丸运动的主要发源地,这里出土了大量捶丸实物。在平顶山学院的捶丸文化陈列室里,有数百个陶瓷捶丸球,一些球体表面密布坑点,和现代高尔夫球很相似。平顶山古时窑口众多,捶丸球多为陶瓷烧制而成,还绘有不同纹饰,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美感。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梅国建与曲晓波带着20余件捶丸珍品赴法展览,外国运动员体验后都惊叹中国千年前就有这么潮的运动。如今,“捶丸运动”与“陶瓷捶丸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开展了捶丸进校园、非遗研学体验等活动,平顶山学院还编制了捶丸运动的现代规则,编排了捶丸舞蹈,研发了更轻更耐打的捶丸用球,还推出了文创产品。总之,这些古老的运动在现代通过各种方式重新焕发生机,让我们在这个春天,踏上跨越时空的旅程,去领略传统体育的风采,聆听文化的回响。本文总结了蹴鞠、秋千、捶丸这三种古老运动的起源、发展、玩法以及它们在现代的传承情况。这些运动在现代通过校园推广、非遗保护和创新传承等方式重新流行起来,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它们不仅是运动,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