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活动。活动于4月10 - 20日在上海、深圳和北京举行,44名美国师生来华参访。活动中包括美国少年参观乒乓球博物馆感受国球魅力、中美学生进行匹克球竞技比赛以及通过签名球拍纪念友谊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体育在中美青少年交流中起到的积极纽带作用。
源于美国西雅图的匹克球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场地自由且对新手友好,近年来在全球体育场上成为新的“网红”运动。
在4月10日至20日期间,“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开展。来自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13所学校的44名师生来到中国访问交流,他们以球为媒介,开启了一段增进相互了解、构建友谊的旅程。
4月16日,在深圳南头中学,中美学生一起自拍留念。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在体验方面,美国少年参观乒乓球博物馆感受中国国球魅力。4月12日,美国访华团走进藏品达8000余件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这里有着世界上第一块乒乓球拍、第一个乒乓球、第一张乒乓球桌等众多藏品,他们在此饱览乒乓球的百年历史。
谢尔伍德高中的海莉·格蕾丝表示:“乒乓球的计分规则、球拍都和匹克球相似,这项运动还有深厚历史底蕴,在中国很受欢迎,就像匹克球在美国一样。我还第一次了解到乒乓球也曾让我们两个国家走近,这太不可思议了。”
4月12日,美国青少年在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的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前体验接球。新华社记者有之炘摄
在博物馆二楼体验区的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前,学生们轮流挑战。曾在美国全国U14乒乓球比赛中拿下第7名的瑞恩·特洛伊·李挥拍上阵,他飞快的反应速度让伙伴们不断欢呼鼓掌。普尔斯维尔高中的伊恩·斯科特·哈珀捧着体验纪念证书与同伴兴奋合影,他说:“相比匹克球,乒乓球节奏更快,对反应速度和击球精度要求更高。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处处彰显着体育的魅力!”
4月15日,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中美两国学生结对进行匹克球双打比赛。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在竞技环节,两国伙伴在击球中“对话”,通过运动建立联结。4月17日下午,在北京中学西坝河校区运动场,明黄的匹克球在空中飞舞,匹克球双打友谊赛在此举行。
马里兰州Churchill高中学生谢拉兹·巴希尔和中国队友进行赛前热身,他们先颠球,尽量用球拍中心接球以适应节奏,再进行落地式发球练习保持发力平稳。比赛时,对手瑞恩还热心给出持拍建议,而当比赛中突然刮风影响球的走向时,谢拉兹安慰错失击球的队友。
4月17日,中美青少年在北京中学进行匹克球友谊赛前热身。新华社记者赵旭摄
赛后,北京中学15岁的王景彤和克拉克斯堡高中17岁的西丹特·乔戈相互击掌鼓励,虽以一分之差惜败,但他们依然收获很多。王景彤表示自己一个月前还不清楚匹克球规则,这次和美国同学一起比赛收获很大。西丹特也认为虽然输了比赛,但坚持到最后更重要。
在纪念方面,美国学生瑞安·詹姆斯·科克里每到一所学校打完比赛就会拿出球拍请伙伴们签名。在北京的最后一场友谊赛结束时,两个球拍上已经集满了中英文的签名。瑞安说要把拍子放在美国家里,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
4月17日,美国高中生瑞安·詹姆斯·科克里在北京中学展示签名球拍。新华社记者陆君钰摄
4月18日晚,中方代表、学生和美国访华团齐聚北京市第十中学报告厅总结交流参访感想。伊恩代表美国学生上台总结发言,他提到母亲是历史教师,一直教导要体验不同文化,此次中国行印证了文化虽有差异但能找到共鸣,匹克球、乒乓球等运动架起了跨越大洋的桥梁。蒙哥马利县教育局体育部主任、访华团团长杰弗里·基思·沙利文博士也深有同感,他认为体育创造了独特的联结,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同理心以及良好的精神和风度。他还分享了女儿在中国长城上让他感受当下的故事,感慨中国之行感受到的盛情,以匹克球为契机,每所学校的交流都让友谊真实生长,孩子们离别时依依不舍互加联系方式,这就是体育带来的持久联结。
本次“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活动丰富多彩。从参观乒乓球博物馆到匹克球竞技比赛,再到纪念友谊的签名球拍,整个活动通过体育这一媒介,展现了中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中,中美青少年不仅在运动中相互切磋技艺,更在文化、情感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交流,体育成为连接两国青少年友谊的坚固桥梁,体现了体育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