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同步共赏”的新突破。以原创话剧《林则徐》的直播为例,阐述了这种模式让艺术从殿堂走向万家,让更多观众能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并且介绍了背后的技术支持以及该项目带来的积极意义等。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消息,题名为:艺术之光照亮“第二现场”——国家大剧院科技赋能“同步共赏”实现新突破。记者杨淑君、杨思琪、唐文豪报道。
舞台艺术一旦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能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并且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飞到更多人身边。4月19日晚,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的首场直播——原创话剧《林则徐》,使得观众们非常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剧院的新魅力。
就在当晚,超过2.5万名观众在全国范围内的25家剧院、一百多家影院以及2所高校,借助超高清直播技术“同步共赏”这部舞台艺术精品,深刻地感受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那凛然的正气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
从高雅的艺术殿堂到万千普通家庭,艺术之光正在照亮更多的角落。
2025年将是林则徐诞辰240周年,“第二现场”的首场直播选择了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林则徐》。这部话剧依据林则徐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一直到被诬陷罢官、思索图强的史实与历程,运用戏剧的手段成功塑造了“数百年始得一出”的林则徐形象。
自从2019年首演以来,话剧《林则徐》已经历经7轮、50多场的精心打磨,并且到多地进行巡演。演出之前,导演王筱頔通过直播向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道:“特别希望通过戏剧所表达的林则徐的精神,能够传播得更为遥远,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
哈尔滨市民胡博韬带着7岁的女儿前来观看,他表示:“话剧将虎门销烟的历史演绎得更加生动、鲜活,孩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在海南,26岁的话剧爱好者李贺莹观看后兴奋不已,她说:“直播画面能更清晰地欣赏到舞台布置细节、演员的表情,比以往观剧体验更丰富。”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说:“科技为舟,让艺术抵达每一个追寻美的心灵。”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充分结合超高清直播、全景声系统、智能导播等先进技术,这是国内到目前为止覆盖区域最广、联动影剧院最多、协作技术环节最复杂的舞台演出直播活动。
在科技的赋能之下,“同步共赏”成为了现实。
为了让观众能够“看得近、看得真、看得全、看得精”,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项目采用国产自研平台和技术解决方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超高清实时直播体系。
技术团队工作人员介绍:“这次直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大剧院的实时直播信号稳定、高质量地传输至各地剧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优化方案,并且对各地剧院进行多轮测试。运用“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影视化手段,借助超高清技术精准还原舞台现场氛围,让舞台艺术精品跨越空间的局限,突破剧场的边界。
哈尔滨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张跃说:“‘第二现场’为观众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观演选择。”为了迎接本次直播,哈尔滨大剧院与直播技术团队进行多次联调和测试,以确保直播画面的清晰度和流畅度。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马荣国说,从舞台艺术“4K、8K 5G”直播到“线上系列”演出每周六晚持续播放,再到舞台艺术“第二现场”的创新模式,国家大剧院始终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以“艺术+科技”惠及更多大众。
不仅仅局限于剧场,要让艺术之美抵达更多的观者。
“距离远、票难抢、好剧稀缺”是当前不少观众和剧场面临的问题,“第二现场”的推出,为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合肥大剧院副总经理乔文说:“此次话剧直播票价亲民、形式新颖,观众能以更低成本享受一线演出资源。”“第二现场”项目显著扩大了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范围。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总经理郝鑫说:“国家级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普惠传播,让成都地区观众无需跨城即可欣赏到顶尖艺术创作。”
文化资源“沉下去”,观众幸福感“提上来”。据悉,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未来计划每年推出6场直播,将在艺术门类和艺术题材方面进行多元化和系列化呈现。
国家大剧院不只是剧场,还肩负着国家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责任。王宁说:“文化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更多人了解艺术、认识艺术、热爱艺术。”
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借助科技实现舞台艺术的“同步共赏”。以话剧《林则徐》直播为例,展示其从殿堂到万家的传播效果,背后有超高清直播等技术支持,这一模式克服诸多挑战,提供多样观演选择,解决了距离远等观剧难题,扩大文化资源覆盖范围,未来还将持续推广,体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惠民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