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4月初挥舞关税大棒后,韩国被美方指定为“优先谈判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或将访美启动关税调整谈判。从美国可能利用韩国的政治局势、韩国经济对美依赖以及安全防务依赖驻韩美军这几方面,分析韩国在谈判中被当成“最软的柿子”针对的可能性很大,且韩国方面存在误判,最后提出韩国应探索长远应对策略。
自美国政府于4月初开始动用关税手段后,不少国家迫于其强大压力,纷纷提出要与美国就关税问题展开磋商,韩国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已将韩国确定为“优先谈判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或许会在本周前往美国,开启韩美关税调整谈判之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称,行动越早的国家获利就越多,“率先达成协议的一方往往能收获最优厚的条件”。不过,就当前形势而言,韩国极有可能被美国当作“最容易拿捏的对象”。
其一,美国政府也许把当下的韩国局势看作是迫使韩国让步的绝佳时机。2017年3月,韩国时任总统朴槿惠被正式罢免总统职位后,“特朗普1.0”时期的美国政府就成功地让时任韩国代总统黄教安接受了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要求。从这个层面来看,韩国当时的“权力真空”恰恰成为美国推进自身战略议程的契机。如今,特朗普政府又迎来了类似的时机。
自2024年12月“紧急戒严事件”以来,韩国政局发生诸多变化,韩国的政府权威和外交协调能力遭到削弱。尽管韩国宪法法院在4月初正式宣布罢免尹锡悦总统职务,韩国政局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新一任韩国总统和新一届韩国政府的产生还需历经为期两个月的大选,所以韩国的“权力真空期”仍将持续。美国领导人8日与韩代总统韩德洙通电话,催促其尽快启动谈判,也许就是想故技重施,在大选结束之前,采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手段迫使韩国政府尽快就范。
面对美方的要求,韩德洙表现得相当配合,公开宣称希望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这一态度或许和他的个人政治考量有关。在与美国领导人的通话中,当对方询问韩德洙是否真的要竞选总统时,他回答说“正在考虑”。此事一经公开,韩德洙迅速在各类民调榜单上崭露头角,并跃居保守阵营支持率首位。不管韩德洙的意图是什么,韩方主动依照美方的节奏进行谈判,已然暴露出其底气不足的弱点。美方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利益。
其二,韩国经济或许会成为美国在谈判桌上的关键筹码。韩国经济对美国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特别是在半导体、汽车和钢铁等重要产业。例如,2024年韩国对美出口总额高达1278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18.7%。其中,汽车出口达347亿美元,汽车零部件出口82.2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对美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两项商品目前在美国面临着高达25%的额外关税。此外,自今年3月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关税以来,韩国钢铁出口额已经下降了10%以上。倘若美国再宣布在半导体领域加征关税,韩国经济将会更加艰难。
最后,在安全防务方面对驻韩美军的依赖,也有可能成为美方迫使韩国让步的条件。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曾表示要让韩国每年支付100亿美元的“保护费”,并且在上周与日本代表进行的谈判中,美方提出了让日本增加军费开支的条件,这充分显示出其将“保护费”与关税问题捆绑、进行“一站式交易”的意图。所以,不排除美方会把驻军费用问题纳入美韩谈判进程之中,并运用各种手段迫使韩国政府接受。
虽然众多迹象表明,在被美方列为谈判对象的国家里,韩国似乎是“最容易对付的”,但韩国方面好像没有更清醒的认识。韩德洙和韩国外长赵兑烈公开表示,韩方正考虑将投资阿拉斯加LNG项目当作争取关税减免的“筹码”,还打算凭借在造船业的优势促使美方调整政策。一些韩国分析人士甚至认为,美国决定向中国船只征收港口停靠费,是韩国造船业发展的良机。这些决策和判断显然是高估了韩国的实力,同时也严重误判了美方的意图。美国的真正目的并非互利合作,而是巧取豪夺,而韩方所谓的“筹码”恰恰是美方急于获取的利益所在。退让和妥协不会改善美韩之间的贸易关系,只会让韩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白白受损。
当前,在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大棒让各国接受其不平等贸易规则之际,各国应该携手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对单边保护主义说不。韩国作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体之一,如果因为外部因素导致社会经济形势不稳定,这对于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加强与中国、日本、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经贸合作,增强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及探索避免政治动荡的路径,或许才是韩国应对美方霸道行径的长远之策。(作者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朝鲜半岛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总结了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后,韩国被列为优先谈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防务方面韩国面临诸多被美国拿捏的因素,韩国方面却存在误判。文章强调各国应抵制美国单边保护主义,韩国也应从长远考虑,加强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合作来应对美国的霸道行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