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化助力合肥美育课程创新:文化场馆里的趣味学习 合肥:课堂走进文化场馆,包公廉政文化融入美育课程

4月24日上午,合肥市的一个课题组将课堂搬进包公文化场馆的事情,包括课程中的创新做法,如引入AI技术,多学科融合等,还介绍了活动以“廉”为内核的多个主题课堂,以及这种馆校合作模式的意义和活动当天举办美育论坛的情况等。

4月24日上午时分,合肥市有一个名为《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的课题组,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举措,那就是把课堂直接搬到了真实存在的文化场馆之中。于是,学生们有机会来到包公像前、包公故居里以及花园井等不同的地方。在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场所中,学生们能够切身实地去感受包公廉政文化与当地地域特色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充满趣味,同时也更具有感染力。

文化就像是涓涓细流,不断地浸润着各个领域,而在这里则是与创新进行了融合。“在传承庐剧、木刻版画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一种新的元素被引入进来,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并且用它来辅助创作。就拿刻‘廉’魂这一课程来说吧,学生们可以利用AI技术把包公故事转化成为一个剧本。之后呢,再依据具体的指令,将剧本当中的不同片段生成数字版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们还会对已经生成的数字版画进行再次创作,然后把它印制到卷轴之上,最终以连环画这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充分地展现了美术、戏剧文学和AI技术之间的跨界交融,如此一来,传统文化就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创新性的发展。”在执教的蔡迎菊老师眼中,她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她觉得把AI技术运用到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当中,虽然这只是首次进行尝试,但是却不断地有惊喜出现。而且这也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数字化正在倒逼着教学方式持续不断地发生变革。对此呢,同样作为执教者的黄卫琴老师也表示非常赞同,她是来自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的。黄卫琴老师认为这种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们准备表演以及创作作品的过程当中,他们会主动地去查阅各种资料,深入地进行探讨,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根据该课题的第一主持人吴孝文介绍,这次的活动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廉”作为核心内容,把包公精神融入到学科的内容之中,十分注重廉政文化方面的教育。并且还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安排了展“廉”姿、奏“廉”韵、刻“廉”魂、贴“廉”气、塑“廉”味、唱“廉”音、诵“廉”训等一共7个主题课堂。这些主题课堂涵盖了包公故事、庐剧、民族乐器、木刻版画、戏剧脸谱、泥塑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学生们走出了校园,来到包公故里文化园这样的校外场馆之中。通过沉浸式的、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方式,深入地去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这种馆校合作的模式为美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破了校园的边界,让地域文化资源真正地活跃起来,变成能够滋养学生心灵的肥沃土壤。”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美术教研员吴蓉感慨颇深。以包公廉政文化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语文等多个学科相互融合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工智能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成功探索出了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美育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在活动当天,除了有十分精彩的教学展示之外,还举办了美育论坛。与会的专家和教师们共同来探讨地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美育课程当中的路径与方法。这是一次积极的并且富有成效的探索活动,为后续的课程推广以及深化提供了能够被复制、被推广的经典案例,有力地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昂卫明)

本文总结了合肥市课题组将课堂搬进包公文化场馆的创新实践,包括课堂中的AI技术运用、多学科融合、以“廉”为内核的主题课堂等内容,阐述了这种馆校合作模式的意义以及活动当天举办美育论坛的成果,这一探索对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美育课程改革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1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