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了2025年4月24日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的相关情况,包括其相比之前版本事项数量的减少,分析这种减少在深化市场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体现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的意义,同时也指出在持续改革进程中仍需解决的问题等。
4月24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闪亮登场。要知道,这可是自2018年首版清单以来的第4次修订呢。这一版的清单很是特别,它的事项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从2022年版的117项一下子就压减到了106项,全国性管理措施砍掉了17条,地方性措施更是从36条急剧缩减到20条。这看起来只是一张不断变短的清单,实际上,它可不仅仅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政策文件,而是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鲜明写照。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它的核心要义就是“非禁即入”。这个清单的长度啊,就像是一把尺子,直接就量出了市场活力的边界在哪里。新版清单里,像涉及公章刻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等8条全国性限制措施被删除了,货运代理、森林资源鉴定等17条地方性措施也消失不见了。这些删减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这里面蕴含的可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新调整呢。以前是“正面清单”思维下的审批事项,现在转变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其实就是政府把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交到市场手里,用制度性的开放来打破那些隐藏着的壁垒。就像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的那样,“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就像是观察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风向标。
从2018年的151项到2025年的106项,这可是达到了30%的压减比例啊。这样的变化直接就给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养老、医疗、金融这些领域的准入限制放宽了,众多经营主体就像放下了沉重的包袱,可以轻松地大步向前了。比如说,车辆租赁服务等地方性措施被删掉后,这就意味着区域性市场分割被进一步打破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根基变得更加牢固了。有数据显示,我国经营主体的总量已经突破2亿户了,这里面90%以上可都是民营企业呢。清单不断地“瘦身”,既是对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巩固,也是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辟出一块试验田,让那种“鲶鱼效应”把经济这一池春水给激活起来。
清单缩短了,可别以为只是单纯地在做减法,实际上,背后是政府治理能力在做“加法”呢。新版清单坚守“全国一张清单”的原则,明确要求各个地区不能再另外设置清单,这就从根源上把那些“隐性门槛”和“玻璃门”给遏制住了。而且,像事权法定、监管协同这些制度设计,推动管理方式从以前的事前审批转变到了事中事后监管。这种转变既需要有破除既得利益藩篱的勇气,也需要有用法治化、标准化手段筑牢风险防控底线的智慧。就像清单里保留的469条全国性措施,它们精准地聚焦在国家安全、生态红线等重要领域,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放得开”和“管得住”的辩证统一关系。
毫无疑问,经过这一轮新的调整之后,负面清单制度已经从刚开始的探索阶段进入到成熟稳定的阶段了。但是呢,改革永远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比如说,怎么进一步清理跨境投资、数据流动这些新型的准入壁垒呢?又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对清单的动态监管呢?这些问题都还得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版清单第一次把外商投资准入措施和国内市场准入体系并轨了,这就预示着中国正在用更高水平的开放来推动内外循环协同发展呢。
从151项到106项,这数字的变化背后其实是理念的转变。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缩短,它衡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度,标记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尺度,更承载着14亿人对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当“非禁即入”从纸上的文字变成现实,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的时候,一幅更具韧性、更富有活力的中国经济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比之前版本在事项数量上大幅减少,这一变化体现了多方面的意义。它深化了市场化改革,调整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反映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虽然负面清单制度已走向成熟,但改革仍需持续,在新型准入壁垒清理、清单动态监管等方面还有待探索,同时新版清单中外商投资准入措施与国内市场准入体系并轨也预示着中国开放推动内外循环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