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赵基淮等人2022年的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的事件。其中赵基淮是一位听障学生,家庭情况困难但学业表现优异,而董袭莹的姑姑班晓娟是赵基淮发明专利的合作者之一。董袭莹的论文还因正文不足30页受质疑,事件引发网友关注,媒体介入,学校也将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技术专家指出雷同度超出正常范畴,这一事件也再次敲响了学术警钟。
近日,有网友爆料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网友们的“挖掘”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又挖出了一个大瓜!
董袭莹在2023年所提交的博士论文,居然和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听障研究生赵基淮参与提交的一份发明专利存在多处相似之处。
这份发明专利的名字是《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一共有4位。其中赵基淮是研究生,另外三位马博渊、班晓娟和王笑琨都是北科大的老师。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物班晓娟,她被网友扒出是董袭莹的姑姑。
据网友透露,赵基淮是双耳失聪的残障人士,他的家庭生计全靠母亲一人在超市打工维持。他刻苦努力,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上了211的北科大。然而,他参与的发明专利却被别人用在了自己的论文里,而且这种使用远远超出了合理的借鉴范围。结果他自己甚至还被延迟毕业了,这里面难道没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吗?
怪不得董袭莹的风波一出现,她就马上把知网上的论文给删除了。网友们的力量确实强大,什么事情都能被挖掘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媒体的报道,协和医学院“4 + 4”博士董袭莹的博士论文因为正文不足30页而受到质疑。有人进一步发现,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和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以及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存在多处相似之处。
DeepSeek认为,虽然专利申请和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创新点、方法细节以及实验结果的相似性已经超出了合理的借鉴范围。与这篇博士论文存在雷同嫌疑的发明专利是在2022年5月19日提交的,名称为《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是马博渊、赵基淮、班晓娟、王笑琨。其中,赵基淮是北科大的一位听障学生,其余都是北科大计算机领域的教师。
5月1日上午,极目新闻的记者拨打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多部电话,想要反映董袭莹论文雷同的情况,但是都未能接通。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办吴老师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已经记录下记者反映的情况,将会向领导汇报,对学校老师的研究成果是否与他人论文有关进行调查了解。
针对这件事情,有网友觉得,真正称得上这项发明创造者的可能只有赵基淮一个人。再看看其他那三位老师,感觉他们没出什么力,就像是硬要蹭这个“发明的顺风车”,完全是强行沾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情涉及的专利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发明人团队由北科大计算机学院的3名教授和1名听障研究生赵基淮组成,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2XXXXXX.X。
其中,涉事专利的发明人赵基淮是北科大计算机学院首位全盲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班晓娟教授因为推动“无障碍科研环境建设”而获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赵基淮因为患病导致听力障碍,听力残疾为一级。虽然他身体不便,但是在学术上表现非常优异,曾经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称号。他还加入了多个医疗项目课题组,并且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大数据挑战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针对论文雷同这件事情,有技术专家指出,虽然学术论文和专利在格式规范上存在差异,但是在这次争议中,双方在“跨模态特征融合模型的参数设置”“生成对抗网络的损失函数优化”等关键技术细节上的雷同程度,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交叉学科知识迁移”的范畴,更接近于“技术文档的直接搬运”。
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既感到无语又十分气愤,这是在私自利用他人的权利,只为成就他人,在光辉的头衔之下,尽显丑陋与不堪。
这起风波再次给学术界敲响了警钟:在网络时代,而且AI辅助检测日益普及的今天,任何想要蒙混过关的学术不端行为,最终都将无处遁形。
因为一桩医生出轨事件引发了医疗圈的“地震”,揭开了各种各样的丑闻,让普通人真正大开眼界,“涨了知识”。真是让人忍不住叹息,悲哀啊!
董袭莹的博士论文与赵基淮等人的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赵基淮是听障学生且家庭困难但学业优秀,董袭莹的姑姑是赵基淮发明专利的合作者。董袭莹论文因篇幅不足受质疑,论文雷同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学校将调查,技术专家指出雷同超出正常范围,这一事件警示学术不端行为在如今难以隐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