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热播剧《以美之名》展现的医美乱象展开讨论。先指出医美乱象的一些具体表现如肉毒素中毒事件等,接着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其供需两端的问题,还阐述了医美在去专业化和突破伦理底线方面的情况,最后提出破解医美困局的监管、治理手段以及文化价值重塑等方面的观点。
王志顺
近期,热播剧《以美之名》揭示了整形医美行业“手术刀下的真相”,医美行业的乱象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线。最近,多地频繁发生肉毒素中毒事件,这恰恰是“美丽陷阱”的残酷体现。许多消费者想要快速瘦身、除皱,于是选择在生活美容馆、私人工作室等美容机构注射来源不明的肉毒素,结果健康受到了影响,轻的面部变得僵硬,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当《以美之名》把手术刀下那血腥的真相展现在荧幕上的时候,观众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溶脂针溃烂、玻尿酸致死的案例,仅仅是整个医美产业链冰山一角的具象化展示。从所谓的“美丽税”到“生命债”,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金钱和健康,更是社会在价值观层面的无序和错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美乱象本质上是供需双方的一种集体合谋。供给方的无序扩张是因为资本疯狂追逐“美丽溢价”。在暴利的驱使下,美甲店摆放激光仪器、养生馆设置手术台这样奇怪的场景屡见不鲜,非法的医美工作室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社区当中。
需求方的狂热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社交媒体创造的“颜值打分系统”正在重新构建社会评价体系,一些短视频平台热衷于开展“素人改造”话题,而且播放量很高。当容貌焦虑被异化成可以量化的“美丽资本”时,消费者只能通过医美来获取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一方面,超声刀、热玛吉等尖端设备被包装成“午餐美容”这样的消费符号,肉毒素注射被简化为“打针变美”的日常仪式,这种去专业化的叙述削弱了医疗行为应有的严肃性。
另一方面,身体改造正在突破医学伦理的底线。当“精灵耳整形”“小腿神经阻断术”等违反生理的手术登上热搜,抽脂量以“矿泉水瓶数”成为营销话术,人类的身体已经沦为可以拆卸组装的工业零件。上海某医院推出的“AI定制五官”服务,利用算法把求美者的面部数据和明星模板进行比对,生成“颜值提升方案”。这不但制造了千篇一律的审美霸权,更在技术赋能的外衣下消解了生命的独特性。
要破解医美困局,既要加强监管,也要提升治理手段。在制度层面,可以借鉴德国《美容手术法》中的“冷静期”制度,强制要求医美消费者接受15天以上的心理评估和医学咨询;参考韩国建立“医美事故终身追责制”,把主诊医师资格和执业保险深度绑定。在技术治理方面,将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医美药品流通的全过程,5G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捕捉非法行医窝点,这些数字治理手段在珠海等试点城市已经取得了成效。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文化价值的重塑。我们需要重新构建对身体的主体性认知:某公益组织发起的“疤痕骄傲运动”,通过展示医美事故受害者的真实创口,来对抗工业化审美的暴力;教育部将“容貌多样性”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这些虽然微小但很坚定的努力,正在瓦解单一的美丽霸权。当社会能够包容接纳“不完美”的存在价值时,那些注射器里的致命诱惑自然就会失去魔力。
也许只有重新确立“生命尊严高于商业价值”的文明准则,才能阻止这场没有赢家的美丽战争。毕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不应该让公民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尊严而被迫走进布满陷阱的医美修罗场。
本文总结了医美乱象的表现,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其供需根源,阐述了医美在去专业化和突破伦理底线方面的危害,最后提出了破解医美困局的制度、技术治理手段以及文化价值重塑的重要性,强调了要确立“生命尊严高于商业价值”的准则来改变现状。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