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全国爱卫会关于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等3个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通知》展开,阐述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情况。介绍了各项行动的背景、目标、实施途径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等,强调了这些行动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缩小城乡健康差距以及普及中医药知识等有着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健康中国行动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
4月14日,《全国爱卫会关于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等3个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经发布便备受瞩目。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被纳入其中,并且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至此,2019年7月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扩展至18项。健康中国行动秉持“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追求健康的热情,促使居民养成适合自己和家庭的健康生活方式。时隔6年新增这3项行动,背后是有着诸多考量的。先看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肥胖率为16.4%;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指出,整体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干预,因为体重异常尤其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赖建强参与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的制定,他表示将该行动纳入健康中国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倡导,能以体重管理为切入点,实现慢病防控关口前移。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7分钟谈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国家喊你来减肥”还登上热搜。赖建强表示从“肥胖防控”到“体重管理”的转变意义重大,体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呼吁公众重视健康管理。合肥师范学院的李同学就是一个例子,他身高186厘米,体重近100公斤,体检显示中重度脂肪肝、尿酸偏高,他母亲很焦虑后悔,因为以前只想着让孩子吃好喝好,养成了孩子喜好肉食、甜食、零食的习惯。这也是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向家庭发出倡议的重要原因,专家们认为家庭是落实该行动的最佳载体,要强化父母作为儿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赖建强建议来一次全家总动员,将健康体重管理作为家庭生活新理念,倡导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定期测量体重、腰围并相互提示,降低家庭聚集性肥胖风险,逐步养成良好饮食和运动习惯。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不仅要走进家庭,还要进社区、进医疗卫生机构、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宾馆、进餐馆食堂等。《通知》要求该行动引导全生命周期全人群进行体重健康管理,特别关注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和相关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国家卫健委、全国爱卫办、教育部等16个部门将参与其中,提升群众健康理念,营造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近年来,“小胖墩”“小眼镜”等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赖建强表示,全国爱卫办、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十多个部门将承担相应任务,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让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开展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开展学生“班级赛”,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同时,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场所数量和覆盖范围,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而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到2025年6月底前,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只有统筹推进,到2030年才能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人群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初步减缓,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再看健康乡村建设行动。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4.74%,农村居民为29.11%。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贺丹指出,虽然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差距在缩小,但仍存在差距,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诸多健康挑战,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和能力不足,运行活力有待提高。健康乡村建设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这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个人和社会都要协同作战提升乡村整体健康水平。《通知》明确到2030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普及。贺丹认为这离不开社会组织层面“健康自治”的推进,要调动村委会、志愿者与社会组织力量,加强农村地区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传,普及健康知识,组织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村委会可将健康、绿色理念融入村规民约,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构建健康治理“共同体”。对村民来说,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是质的转变。贺丹表示,近年来很多地区村民健康素养提升很快,养成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积极参与定期体检、传染病防控等。贺丹还提醒村民要主动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以备不时之需,学习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急救技能,科学管理家庭用药,这些都是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一些经济落后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居多。贺丹提出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关注和照护,推动健康孕育、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与近视防控、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我国建立了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是重点监测对象,也是健康乡村建设重点关注人群,政府要研究制定健康乡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发展,引导慈善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的底线。最后是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有着“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深受百姓信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立国坦言,当前老百姓对中医药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和认同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为24.62%;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为91.37%,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为90.83%。《通知》明确到2030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3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95%。近年来,八段锦、五音疗愈、顺时养生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朱立国说百姓主动学习、获取和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能力在增强,甚至有了一定甄别能力,有些百姓做到了“饮食有节”“寓养于膳”,积极了解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来提升身体素质。例如2024年6月21日,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时令节气与健康”首场发布会上介绍,夏至是盛夏起点,万物繁盛至极,是冬病夏治好时机,“三伏贴”源于明朝古方天灸,主要以白芥子为核心,加上干姜和一些温通药物组成外用剂型。二十四节气反映自然节律变化,影响人体健康,顺时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精髓之一,国家卫健委去年启动“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发布会,并将之列入2025年为民服务8件实事之一。朱立国认为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可把中医药健康促进融入健康家庭建设,依托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等传播中医正确养生理念、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授中医保健技能。但生活中科普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借健康讲座带货骗人钱财,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开设“健康科普辟谣平台”供公众举报或查证。朱立国介绍这项行动对政府层面主要有6项任务,包括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知识科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疾病防治能力、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药健康促进支撑能力等。《通知》还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符合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面向养生保健服务行业人员开展中医药技术技能培训;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统计,畅通数据共享机制,增强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加强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雷海潮介绍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9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4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以及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5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均超过80岁,未来中国居民预期寿命提高潜力仍然明显。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和国家民族未来。参与政策制定的多位专家表示,针对全民健身、中小学健康促进、心理健康、癌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重大疾病或突出问题,18项健康中国行动先后落地,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人的健康行动。本文总结了健康中国行动新增的三项行动,包括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阐述了每项行动的背景现状、目标、实施途径等方面内容。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着眼于慢病防控,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人群体重状况;健康乡村建设行动旨在缩小城乡健康差距,需要各方协同提升农村健康水平;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致力于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这三项行动体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的不断发展完善,且强调了其实现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