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亮点多,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看城市如何走向绿色发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首期“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展开,阐述报告在100个重点城市的环境改善、气候行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发现,以及报告给出的相关建议,还提及了配套上线的公众参与平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力以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推进相关工作,这使得美丽中国建设大步向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以及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精心构建了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指标体系,并形成了对应的报告。该报告聚焦全国100个重点城市,深入分析它们在环境改善、气候行动、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报告呈现出三个主要发现。首先,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中国城市的外在“颜值”有了显著的提升。就大气污染治理而言,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在这十年间大幅下降了57%,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它不仅削减了市民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能见度,让城市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过去长期困扰城市的黑臭水体如今已基本消除,像厦门筼筜湖和广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的治理成果十分显著,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在2024年首次突破90%。同时,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十年间增长了近30%,众多城市仿佛被绿色的海洋所环绕。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仅反映在冰冷的数据上,更体现在市民的直观感受中。中国环境记协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在7年的时间里收集到网友上传的338万张带有环保水印的城市影像,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切实感受到了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以及“推窗见绿”带来的美好体验。其次,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众多城市的气候行动正在加速推进。此次评价融合了中国环科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持续三年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研究成果,对城市的实践进行了细致梳理。其中,海口和上海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在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苏州在标准化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成功地调动了市民自觉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最后,有一批城市借助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北京市在2023年的技术研发投入达到2947.1亿元,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科技创新带动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众多城市蓬勃发展。此外,无锡、南通、南京等城市积极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基于报告的研究成果,报告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加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升级,从而引导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并推动高质量发展;把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到各个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培育城市的绿色转型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运行,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加智慧高效;构建公众参与信息化平台,赋予社会各界和市民广泛参与的能力。在发布本期报告之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还推出了城市绿色共建公众参与平台。这个平台整合了指尖上的环保、城市中控台、“双碳”小讲堂、城市微调查等功能模块,其目的在于方便市民轻松获取城市环境、气候、生态相关信息以及美丽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城市建设助力。

本文总结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涵盖报告构建背景、三个主要发现(城市环境改善、气候行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以及相关建议,还介绍了配套的公众参与平台,全面展示了城市在环境、气候和发展等多方面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69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